
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 Chinanews.nz 记者:邵楠 综合报道 2025年10月24日 奥克兰讯 近日,负责监控入侵物种的 Biosecurity New Zealand(新西兰生物安全局)在奥克兰北岸 Glenfield 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被称为“黄脚胡蜂”(yellow-legged hornet,学名 Vespa velutina)蜂后,并迅速采取蜂巢清除行动。生物安全局随即呼吁奥克兰市民提高警惕,认真留意这一可能对本地生态与农业构成严重威胁的外来马蜂。
在奥克兰北岸 Glenfield,一名市民发现并上报疑似黄脚胡蜂活动迹象。经生物安全局调查,工作人员于 10 月17 日清除了发现的蜂巢“蜂后个体及初建巢状况”,防止蜂群进一步扩张。北区主管 Mike Inglis 表示:“这是我们在新西兰首次发现黄脚胡蜂的蜂后。我们必须迅速行动,但仍需公众协助,以彻底遏止扩散。”
此前,今年早些时候,在奥克兰 Grafton 与 Albany 地区也已发现两只黄脚胡蜂雄性,但未发现蜂后或发展为种群。Inglis 强调:“新西兰目前尚无马蜂稳定种群,这是我们的优势,我们必须守住这一状态。”
根据生物安全局发布的《黄脚胡蜂防范指南(2025 年10 月版)》,这类马蜂原产于东南亚,近年来已传播至欧洲及美国,对生态和农业造成严重冲击。其危害包括:
捕食蜜蜂和其他本土授粉昆虫,威胁本地授粉链与农业生产。
与本地昆虫及鸟类抢夺食物资源,破坏生态平衡。
蜇人次数较多,刺伤痛楚且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。
形态特征:体长约 2-3 厘米,头部黑色、面部带黄,胸黑,腿黑黄相间,翅膀为烟褐色(不是透明)。通常春季蜂后筑巢于树上或屋檐下,夏季巢体扩大至直径可达约 60 厘米、高约 80 厘米。
生物安全局提醒:如发现疑似黄脚胡蜂或蜂巢,切勿自行清除,应立即拍照并报告。报告方式包括:
在线报告网站: report.mpi.govt.nz
外来害虫与疾病热线: 0800 80 99 66
如被蜇且出现呼吸困难、皮疹、严重肿胀,或蜇伤发生在口、面、颈部/疼痛持续数日,应立即就医。
Inglis 表示:“公众配合对防止黄脚胡蜂在新西兰建立种群至关重要。一旦这一物种定居,将对生态与农业造成深远影响。我们非常感谢每一位积极报告可疑发现的市民。”
同时,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:国家虽采取了“零容忍”政策,但无法仅靠政府单打独斗。每位市民的警觉与配合,是守住生态红线的重要一环。